|
|
追因高中問題學生不良習慣的形成大多數問題學生存在學習困難或學業不良的情況,而非智力因素是導致這一問題的重要原因。調查數據表明,問題學生普遍存在眾多不良學習習慣,如做事拖拉、上課講話、走神發呆、不按時完成作業、考試粗心馬虎等等。這些不良學習習慣嚴重阻礙了他們的發展,不僅影響學業成績的提高,而且衍生出許多心理問題,甚至導致學生在學習心理或行為方面存在嚴重偏差。 今天,我們主要來追因這些不良習慣的形成。 高中問題學生的不良習慣,是在之前長期地學習與生活中悄然無息地形成的,主要來源于家庭,也來源于學校、社會的各個方面。 (一) 家庭因素 良好的性格品質和習慣主要來源于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問題學生來源于問題家庭。家庭的親子關系模式、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家長的文化程度和職業特征,都會對孩子的習慣產生深遠影響。 家庭教育的缺失直接影響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很多家長過于關注孩子的學習效果,但忽視了學習過程,輕視孩子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和動機以及學習能力的培養。他們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熱衷于請家教輔導、送孩子參加各種培訓班,卻根本不管孩子的興趣愛好和承受能力,輕則打擊孩子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使其將學習看成一個沉重的包袱,重則引起孩子的厭學情緒,養成逃學、上網成癮等壞習慣。 學習效率不高,做事拖拖拉拉,缺乏毅力不能持之以恒是目前很多高中問題學生普遍存在的不良習慣。他們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經常屈服于他們的大哭大鬧,而無原則的滿足他們的各種要求,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以上這些壞習慣。 (二)學校因素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和評價體系以單純傳授知識、應付考試為主要目標,過分注重智力因素的發展,忽視了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學校對教學質量和學生的評價也多局限于學生的成績考核。對很多高中教師來說,花大量精力去改變問題學生的不良習慣是一件費力低效的事,又難以在短期內達到預期效果,因此動力不足。 其次,部分教師的教育方式不當,教學方法陳舊,教育理念落后。問題學生的日益增多,加大了學校教育的難度,很多教師不關心、不尊重問題學生,甚至體罰他們,對學生的行為缺乏有效的指導和培養,使他們的心靈受到嚴重傷害,過分的懲戒或放任強化了學生的不良習慣。在現有的教育體系下,大多數問題學生成了被冷落、被拋棄、被遺忘的孩子。 (三) 社會因素 負面的社會影響對學生不良習慣的養成一定程度上也起了助推作用。 首先,不良社會風氣對高中生價值觀念影響日甚,導致部分學生價值觀取向功利化。部分高中生缺乏理想,不思進取,貪圖享受,急功近利,傾向投機取巧,很難靜下心來學習。很多家境較好的高中生平時只顧享樂,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于是養成了不讀書、不學習、抄襲作業、考試舞弊的壞習慣。 其次,網絡游戲、黃色信息等對未成年學生的誘惑,導致部分高中生誤入歧途。與艱苦的學習相比,網絡游戲等娛樂活動顯得更加有趣,而且更容易從中獲得成就感,因此部分高中生沉溺于此而無心學習,從而出現一大批網癮少年。 再次,智能手機日益普及,部分學生自制力差,養成了沉溺手機的不良習慣。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智能手機升級換代加快。它們已經成為高中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手機的娛樂休閑社交功能為主,通話聯系功能退居其次,很多學生經常上課、晚睡時偷偷用手機,出現了智能手機綜合癥。 從以上原因的分析可知,單靠學校的力量,無法糾正高中生的不良習慣,必須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良好教育網絡。 |